市政污泥好氧發酵過程中,臭氣指標的控制需從成分、濃度、排放標準及控制技術四個維度綜合考量,以下是具體分析:
一、主要臭氣成分及來源
市政污泥好氧發酵過程中,臭氣主要來源于有機物厭氧分解,核心成分包括:
無機物:硫化氫(H?S)、氨氣(NH?);
有機物:低分子脂肪酸、胺類、醛類、酮類、醚類、鹵代烴等。
這些物質嗅閾值極低(如H?S嗅閾值僅0.0005ppm),即使濃度較低也會產生強烈臭味,且成分復雜導致治理難度大。
二、關鍵臭氣濃度指標
根據《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14554-93)及行業實踐,需重點監控以下指標:
硫化氫(H?S)
濃度限值:發酵車間操作人員活動處應低于0.18mg/m³(三級廠界標準),部分工程要求更嚴(如CTB工藝下可降至未檢出)。
控制難點:H?S是污泥厭氧分解的典型產物,其濃度與發酵池氧氣含量、停留時間密切相關。
氨氣(NH?)
濃度限值:發酵車間應低于3.44mg/m³(三級廠界標準),CTB工藝下可降至7.73mg/m³(發酵池表面)甚至更低。
控制難點:NH?易溶于水,但高溫好氧發酵過程中揮發量大,需通過工藝優化減少釋放。
臭氣濃度(無量綱)
限值:三級廠界標準為60,CTB工藝下發酵車間可降至未檢出(如三甲胺、二硫化碳、苯乙烯等)。
控制難點:臭氣濃度是多種成分的綜合指標,需通過多技術聯用實現深度凈化。
三、排放標準與治理目標
國家標準
《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14554-93)對H?S、NH?等8種物質設定限值,如H?S廠界三級標準為0.32mg/m³,NH?為1.5mg/m³。
《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》(GBZ2-2002)要求發酵車間NH?濃度≤3.44mg/m³、H?S≤0.18mg/m³。
行業實踐目標
感官無味:通過CTB工藝等先進技術,使發酵車間臭氣濃度低于GB14554-93三級標準,甚至達到未檢出水平。
經濟性:在滿足排放標準的前提下,優化治理成本(如生物濾池填料更換周期長達2-3年,運行成本低)。
四、臭氣控制技術路徑
源頭控制
原料調節:添加秸稈、鋸末等高碳物質,將初始CN比調節至合適范圍,降低厭氧產臭風險。
工藝優化:采用CTB工藝等智能化發酵技術,通過溫度、氧氣監控實現精準曝氣,避免堆體厭氧。
過程管理
密閉收集:對發酵池、儲泥池等采用密閉加蓋(如玻璃鋼罩、膜結構),減少臭氣逸散。
負壓抽風:在發酵車間設置集氣罩或抽風管道,通過負壓將臭氣引入處理裝置,避免無組織排放。
末端處理
生物處理法:
生物濾池:利用微生物降解H?S、NH?等,適用于中低濃度臭氣,運行成本低(電費+少量噴淋水)。
生物滴濾塔:通過循環噴淋營養液保持填料濕潤,抗沖擊負荷能力強,常用于中等濃度臭氣處理。
化學洗滌法:噴淋稀硫酸、次氯酸鈉等氧化劑,中和硫化氫、氨氣等致臭物質,適用于高濃度或酸性/堿性臭氣。
UV光解+臭氧氧化法:利用紫外線裂解惡臭分子,同時產生自由基進一步氧化分解,適用于成分復雜的混合臭氣。
活性炭吸附法:利用活性炭微孔吸附低濃度惡臭物質,常用于達標排放前的精處理,需定期更換或再生。
五、典型工程案例
CTB工藝
效果:發酵池表面NH?濃度降低84.3%,H?S降低98%-100%,臭氣濃度降至未檢出。
原理:通過靜態發酵和智能曝氣控制,減少臭氣產生并固定在發酵池內部。
秦皇島綠港工程
效果: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,通過劃分發酵溫度時期(升溫期、高溫期、降溫期、后熟期)調整通氣策略,實現臭氣有效控制。
特點:發酵槽頂部安裝軌道供翻拋機行走,減少臭氣逸散。
沈陽振興工程
效果:單體處理規模達1000t/d,通過動態好氧發酵工藝和翻拋機作業,降低臭氣濃度。
特點:采用雙層結構設計,減少占地面積,但需解決物料輸送和發酵設備可靠性問題。
上一篇:生物有機肥機器磨盤水控制在多少
下一篇:返回列表